Sunday, April 5, 2009

語文與台灣民族主義

吉米

  1945 年,台灣人在基隆港迎接中國軍隊,這不但是一連串悲劇的開始,更是延續了台灣人世代為奴的命運 ……

 二次大戰後,世界各殖民地以民族自覺的原則紛紛獨立,除了少數國家,譬如被蘇聯兼併的波羅地海三國,世界多出了一百多個新興國家,然而此時台灣人卻將自己交給比前任殖民者日本名聲更不堪的國家。


1991 年蘇聯解體,以前加盟的共和國先後獨立。1992 年,南斯拉夫解體,分裂成數個國家。同一時候,也是台灣人大舉西進中國投資的開始。縱使在李登輝主政下,台灣獨立運動已經不再被鎮壓,但是在中國的威脅下,台灣人依然缺乏建立獨立國家的意識。大部分的台灣人,為了經濟利益,甘願與這個宣稱擁有台灣主權的中國妥協。

五十年過去了,雖然台灣主體意識在李登輝時代開始蓬勃發展,更在陳水扁時代達到頂峰,但終究無法突破門檻,不敵島內中國勢力的反撲。再加上本土政權一連串的醜聞與政治失誤,在 2008 年一位極端保守反動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當選總統後,情勢急轉直下,政策向中國急速傾斜,連被這位總統所屬的黨視為法統的 「中華民國」,都似乎無法阻止與中國 「統一」 之勢。李登輝的主政與陳水扁的崛起,與其歸因為台灣主體意識的覺醒,還不如說只是台灣人對中國國民黨半世紀以來的特權腐敗體制的抵抗。

為什麼台灣人沒有當家作主的意識?台灣人並不缺乏反抗統治者的歷史,當日本帝國根據日清馬關條約試圖接收台灣作為殖民地時,台灣人英勇的抵抗震懾了戰力極高的日本軍隊,但是面對中國,似乎每次都遭遇土崩瓦解的失敗與悲慘的結局。究竟中國人手段高明?還是有其他原因?

  民族的自我認知,通常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基因的,另一個是文化的。基因上,台灣民族的組成,除了 1949 年那一批移民有明確的中國血統外,本土台灣人的血統並不容易界定。從明帝國起,陸續有漢人渡海移民開墾,但是之後清帝國的海禁政策嚴格限制了移民的數量。海禁政策加上傳統的航海迷信,使得在台灣漢人移民男女比例極端失衡,因此漢族男人與當地土著的通婚變成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19 世紀,清帝國的官府開始實行撫番賜性政策,大部分住在台灣西部平原的原住民,所謂的平埔族,改姓並接受漢人習俗而漢化。因此可以說,除了 1949 年的新移民,本土台灣人大部分是南島語族平埔族人與來自中國大陸漢人的混血。總括來說,基因上台灣人可視為不同於中國人的民族。

  但血統的差異並不影響在文化上,台灣人傾向視自己是 「中國人」。漢文化的特點是表意的方塊文字、祖先崇拜、與儒教的華夷之辨。這些特點造成很強的侵略性同化。因為漢文化在封閉的東亞大陸上有相對的優勢,導致週邊較落後的民族在無從比較下,只能選擇臣服與學習。其實所謂漢人或華夏族與其他鄰近民族的定義與區分是很模糊的,基本上不以血統或種族作為判別的因素,而是以文明禮儀爲區分標準。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爲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爲夷,或稱蠻、化外之民。蠻夷、狄、犬戎,光是字面上就可看出這些民族是被漢人視為非人類。因此,以禮樂教化這些民族就成為漢民族的使命與權力。當漢民族向外擴張時,被擊敗的民族只有兩種選擇,服從並接受教化者被吸納為漢民族,不服者則以各種方法迫害甚至屠殺。因為漢人對不受教化者視為畜生,非人類,所以對其施以暴行被漢人視為替天行道。不管以何種方式,下場只有一個,這些民族的活動範圍就被納入了漢民族的體系。另一方面漢民族衰弱被征服時這些入侵中原」的游牧民族因 為其較落後的文明而被迫接受漢民族的文字與管理模式,以及墮落於農耕文化較豐美的器物與物質享受,久而久之漸漸同化。在這些民族建立的政權衰敗後,這些民 族與漢人在文化上已經沒有很大的差異,此時漢人再以其特有的祖先崇拜概念混淆血統上的差異,於是時間一久,這些民族的發源地也漸漸被吸納到漢民族的版圖。


表意的方塊字,由於沒有標準的發音,特別適合在大範圍領土政令傳播,而其他民族以方塊字單音節的特性來當作載體描述辭彙時,也同時摧毀了這個民族的語文,於是其他民族的語文因此先演變成依附漢字而存在,極而漸漸被消滅。 中國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歷史上唯一能逃脫這個模式的只有蒙古人,也因此他們如今能保有自己獨立的國家。原因無他,因為蒙古人從西征中接觸了當時先進的阿 拉伯與拜占庭文化,對中國以儒家為主體的這種經歷千年而毫無進步的文明,可說是棄如敝屣不屑一顧,也因此中國在蒙古統治時代,南人為四個種族之末,社會階 級中並且有九儒十丐之譏。

  很遺憾的,台灣的原住民族,不管是已經漢化而且是多數台灣人祖先的平埔族,或是現在仍保有少許自身文化的原住民,並未成功發展出完整的文字書寫系統。雖然在荷蘭殖民時代有曇花一現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港文等,但是在歐洲勢力被逐出台灣之後,面對漢人移民與行政機構,平埔族人為了生存只有接受漢人的文字與 「教化」。此前提到的華夷之辨開始顯現其功能,在經濟壓迫與司法歧視,加上暴力脅迫之下,平埔族人無奈的改用漢語 (以閩南語言與客家語言為兩大宗),並改用漢姓以及漸漸採納以祖先崇拜為主體的漢人父權文化,如今經過了四百年,台灣人在社會與文化上,已經難以跟中國人區別。歷經日本人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人除了著眼於經濟利益而引入近代文明,並未刻意盡全力將台灣人西化或皇民化。另一方面,近代在中國發生的民主、科學、與文化啟蒙,馬克思主義的興起,甚至在國民黨時代發生的毛澤東文化大革命,台灣在蔣介石的統治下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自 身發起的文化啟蒙與社會主義運動的強度,並不足以撼動傳統文化的根基,因此從主體文化來看,台灣比起目前的中國可以說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漢文化;不管在語言 文字,社會習俗與宗教觀,現在台灣人比中國人更像傳統的中國人。也因此台灣獨立派在面對中國時想要找出文化差異時,往往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有時更是陷入 了陷阱而不自知。最簡單的例子是,前一陣子炒得沸沸揚揚的聯合國將不採用繁 (正) 體字事件。中國正統派人士反對也就算了,許多獨立派人士也跟著起鬨。雖然維護繁體字的理由可能很多,但最符合獨立派意識形態的莫非就是中國現行使用簡體字,而使用繁體字的台灣,可以在 「文化上」 跟中國區隔。這其實非常可笑,因為要爭取獨立的奴隸反而為主人維護正統了。假使有一天中國恢復使用繁體字,那獨立派人士要如何處理與主張?

  許多獨立派人士醉心與堅持民主主義,認為推廣民主,加強民主素養,台灣獨立就可以靠民主程序 (如公投) 達成。這個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卻建立在錯誤的假設之上:如果在一群中國人中推行民主表決,決定台灣是否獨立,不用說結果當然是反對台灣獨立。可見民主程序會有反效果。台灣在李登輝與陳水扁任內,相信沒有人反對其資訊流通,人民自主權力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但是令獨立派氣餒的是,這些並沒有讓台灣人選擇獨立建國這條道路,會以選票贊成獨立或獨立派候選人的人始終無法突破半數。在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後,不但獨立派實力與聲勢大幅萎縮,連民主都不再被一般民眾奉為圭臬。有識者或歸因於台灣人愛錢怕死的民族性,或歸因於媒體生態,或其他理由,但世界上哪個民族不愛錢不怕死?人類都是自私與利益導向的,當誘因不存在時,除了理想主義者,很少人能勇往直前堅持下去。台灣人若自以為跟中國人沒有太大差別,認為同屬於華人,在民族因素不影響其利益的追求與分配之下,當然會在此認知上追求經濟與其他利益。


台灣原住民族十六世紀前並沒有建立相當規模的文明,從大航海時代起才漸漸與近代文明社會聯繫。不幸的是,台灣從那時起,一直都扮演著殖民地的角色,在統治者高壓統治之下,難與世界的政治與社會同步發展。二次大戰結束前後,台灣又錯過了近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波濤,一直到李登輝時代,才直接進入民主代議制度。也就是說,台灣在發展為近代民主國家的過程,走的是捷徑,是靠著統治者的施捨 (解嚴),歷史的偶然 (李登輝的掌權),與外國勢力 (海內外台獨與民主運動的努力) 的支援達成的,既沒有經過形成民族國家的過程,與反對封建與專制的革命,也錯過極端民族主義 (法西斯) 或殖民地民族自決的覺醒,與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激烈的階級鬥爭。沒有經過這些鬥爭的磨練與成長,台灣人缺乏對真正民主與當代政治運作的認識,再加上沒有建立自己國家必需的民族主義,台灣人再度淪為中國人的奴隸實在並不令人意外。

   以目前中華民族主義的政黨再度統治台灣的情況之下,台灣獨立陣營的籌碼與資源相當有限。雖然民主主義仍然是一個必然要推廣的普世價值,但是其目前對追求 與建立新國家已經沒有太大的幫助。有限的資源應該用在發展台灣的民族主義。當然許多獨派前輩會反駁說,這已經是他們奮鬥多年的事業。這些無怨無悔的努力令 人感佩,但是其舊有的策略與手段卻令人不敢恭維。目前台灣民族主義的推廣,受限於目標不明,戰略不清,與手段僵化等缺點。內容空洞的愛台灣,指控對手賣台等宣傳已經喚不起任何感動,而遇事每每上街頭遊行與連署已經造成過度動員的疲累。既然奮鬥的目標是建立 「新而獨立的國家」,第一件要做的,當然是擺脫中國的糾纏,因此去中國化,脫漢,讓台灣人意識到其與中國人是不同而沒有關聯的兩個民族,是敵對的兩個國家,也就是建立台灣人敵我意識,是獨立派的第一要務。用共產黨的說法,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 「敵我矛盾」,而不是 「內部矛盾」。再進而讓台灣人認識到,在台灣的親中統一派也是台灣人的敵人。台灣獨立派在推廣台灣民族主義時,遇到在台灣的中國勢力指責 「撕裂族群」 的時候,往往動輒得咎,既怕被貼標籤失去選票支持,也無法堅持立場。其實 「撕裂族群」 有何不對?當親中勢力將台灣人視為敵人、賤民的時候,台灣人仍將他們視為台灣的一份子而繼續維護他們的利益,這難道不是自我作賤?獨立派應當認識清楚的是,手段與策略可以改變,而立場與價值觀則必須堅持。在推廣台灣民族主義時,應當作廣泛的基層橫向聯繫,而不是公開吵得沸沸揚揚。

  推廣台灣民族主義第一件要事是去中國化,而第一步當然是語言文字的改變。過去錯誤的策略是不計代價的推廣母語,尤其是多數台灣人說的福佬話。其失敗是顯而易見的,而努力的結果反而被譏為沒有國際觀,且被其他族群稱為福佬沙文主義。這是很明顯敵我觀念不明與策略錯誤。福佬語是福建方言的一支(恕我使用方言一詞依我的看法漢字無標準語所有以漢字為基本載體的語言都是方言。這方言和語言學中dialect概念並不相同,比中國的普通話更接近古漢語,其基本的載體仍是漢字,而經過多年的演變它已經脫離近代漢語發展的軌道。嚴格的說,它不像普通話或香港的廣東話的語法歷經歐化的改造,其與漢字的對應基本上還是過去文言的形式,也就是說,福佬話並不能完全表現近代漢語發展出的口語字彙。因此它是以古漢語為基礎加上地域性詞彙的型態存在,沒有發展出福佬文與相對應的文法結構。為了改善這個狀況,傳教士發展了教會羅馬拼音,並用羅馬字寫下了福佬話的聖經。不幸的,這套系統只通行於台灣基督徒,傳統台灣士紳仍偏好傳統,使用漢字。


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之後,嚴格壓制台灣母語的使用,福佬話,客家話,與台灣其他語言在近代文明飛躍的這五十多年中,幾乎停止發展,詞彙、語法、以及出版數量,遠遠不足。遺憾的是, 海外台灣人與台獨運動者在這五十多年也沒有為福佬話發展文字與完整的文法結構。如今,福佬話已經大大的落後於中國話,也就是說,福佬話不足以描述這個近代文明。即使在許多標榜以福佬話演講的內容中,要不是傳統福佬話辭彙失佚或是福佬話沒有相對應的辭彙,造成大部分中國彙以福佬話發音若福佬話沒有完整的辭彙與文法結構,則實在沒有誘因讓已經熟悉中國話的人使用語調較困難的福佬話。這種 「國語」 化的福佬話對現代知識份子與年輕人失去吸引力,他們反而對福佬話傳統的辭彙有興趣。再者,福佬話拼音除了行之多年的教會羅馬拼音,二十幾年來還發展出多套系統,二年前雖經教育部國語發展委員會整合岀〈台羅〉系統,但是實際上採用哪一個系統,至今連教育部首長都認為未有共識,這實在很難讓人沒有 「巴別塔」 陰謀的聯想 (Tower of Babel — 根據 《聖經》 創世紀第 11 章記載,人類聯合興建巴別塔,希望塔頂通天。上帝為了阻止人類的計畫,讓他們說不同的語言,防止他們相互溝通,他們就停工了。Babel 是 「搞亂」 的意思。) 沒有一套統一的拼音,就難以將福佬話文字化,並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文學體系。不幸的是,在這混亂的情況下,雖然近年獨立派極力推廣母語教學,但福佬話的發展還是停滯不前,在可見的將來仍然無法撼動中國話 (「國語」) 的地位。


有人會說,獨立建國與語文和文化沒有關係,並舉出英語系國家當例子。但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本身就有民主、開放的價值,而且這些國家獨立後在文化與社會上還是緊密相連,這是使用相同語文的結果。但是中國迥然不同,它的語文是極權霸道國家的文化產物,難道說獨立後的台灣,仍然要承襲中國式獨裁、造假、虛偽,自私自利,注重表面工夫的文化價值嗎?語文本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明的體現,前面所提,語文即是中國侵略模式的重要工具。接受了它的語言文字,就代表接 受了它的教化,也就是納入了它的帝國與文化體系。越南跟韓國在二戰後,極力以拼音文字排擠漢字的影響,就是顯著脫離中國文明圈的例子。這些國家儘管要忍受 其單音節語文與同音異字在拼音系統中的不便,也要與中國劃清界線。台灣人卻滿足於文化精神與中國捆綁在一起的狀態,祖先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竟然成為子孫 怠惰的理由。既然福佬話不足以適應現代文明,台灣要如何擺脫漢字與中國話的影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入比漢語強勢的語言,最佳的候選者就是英文。獨立派的目標,應該是推動將英文變成台灣的官方語言,並將 「國語」 打壓成新住民 (外省人) 的母語。這樣做有以下優點:第一、徹底砍斷台灣跟中國的文化羈絆,並擺脫中國自古以來的華夷之辨模式;第二、徹底反駁在台灣掌握文化詮釋權的中國人,及他們對獨立派缺乏國際觀的指責與嘲訕,並奪回文化詮釋權;第三、將中國話降到跟其他族群語言相同的政治地 位,可緩和族群歧視的問題,福佬話的推廣也不再是福佬沙文主義的表現;第四、以英文為主要語文,除了加強台灣的競爭力和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其開放與 邏輯的拼音語言系統,有助於改變台灣人僵化的中國式思考模式,將徹底解放並改造台灣的精神文明。然而另一方面,其缺點在於推廣的成本與決心。但是,與將福 佬話發展到現代中國話的程度相比,英語化的成本並不會比較高,畢竟現成的東西已經存在。獨派應該考慮開始規畫一個五十年的改造緩衝期。如果台灣人不想以流血換取獨立,至少這點代價是值得付出的。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和平,也沒有便宜與怠惰的獨立。


台灣獨立的契機,總結來說就是要發展民族主義,擺脫與中國的糾纏。其精神就是脫漢,去中國化,建立台灣人的敵我意識。具體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改變台灣人的語文,以更強勢的英文取代中文,切斷台灣文化對漢文的依賴。這條道路漫長而艱辛, 沒有捷徑可以取代。日本在十九世紀脫亞入歐一躍為世界強國,台灣人也應當有如此的決心與氣魄。

  還有,「台灣」 基本上是以中國人的觀點稱呼這塊土地。「福爾摩沙」 這個從大航海時代到二次大戰結束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名稱,應當是獨立派應當採用的。 你可有聽過圖博人使用 「西藏」,東土耳其斯坦人使用 「新疆」 這些名詞?如果連追求獨立的人都沒有這等覺悟,那還是乖乖 「回歸祖國」 當 「台灣省」 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