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7, 2019

《導論 :臺灣民族理論》黃界清

臺灣人灣民族,再度面臨被中國併吞的空前危機大挑戰!
我們能夠不團結起來,大家共同參與來保護灣嗎?

史明老前輩,臺灣民族主義啟蒙者,他正走向很遠的地方去旅行了。他的「臺灣民族理論」,由清朝時期的「臺灣本地人」意識,逐漸形成發展到日本時代的「臺灣人臺灣民族」意識,但是,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國民黨時代的壓制扭曲,臺灣民族發展一直未能健全茁壯,近年來,更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威脅恐嚇。

Saturday, October 19, 2019

《導論:臺灣人抗爭史》黃界清


臺灣人民必須團結一致,槍口對外,共同抵抗中國入侵,保衛自由民主臺灣! 

史明前輩已經畢業了,他的一生的心血大作《臺灣人四百年史》,記載著血淚般的臺灣人抗爭史,所有臺灣人必須靜下心來仔細的看、深入的想,養成臺灣人的歷史觀與使命感,共同為臺灣這塊土地打拼奮鬥。

導論:臺灣人抗爭史-文章下載

Thursday, October 17, 2019

[活動公告] 10/26 (Sat) 電影欣賞:革命進行式


10月26日
史明: 革命進行式
電影預告片

報名連結


這一百年來,對身為臺灣人的我們,灣的歷史在歷史書上,是草草聊過的一片亂局。
而,有一位叫做史明的歐吉桑,用他的一生貫穿了這段台灣歷史。

Friday, October 11, 2019

《實踐的哲學》「青年讀史明」(黃界清 - 我所知道的史明老前輩)

革命者史明的畢業典禮

台灣獨立運動先驅、永遠的革命者史明,出生於1918年11月9日,修畢於2019年9月20日,修業共102年整,學分修畢,特准畢業。該生修業期間為爭取台灣人之獨立、自由、民主而努力,知行合一,以身證道。

為歡送該生完成人生學業,特於2019年10月13日下午3時30分至晚上8時30分,假凱達格蘭大道舉辦革命者史明的畢業典禮,誠摯邀請同志、親友、故舊,與革命者再走一段台灣路

實踐的哲學-文章下載

Friday, October 4, 2019

《擁抱勞苦大眾的革命者》2012年史明論壇

史明一生的革命思想論述與實踐行動

1962年寫《台灣人四百年史》, 是第一位以台灣人勞苦大衆的立場,寫下台灣人自己的抗爭歷史,並且身體力行,鼔吹台灣民族追求獨立自主,建立自己的國家,

2007年再寫西方《民主主義》, 試圖從歐美文明發展史,來評論台灣已經有的所謂「民主政治選舉文化」,點出台灣獨立建國的困境與方向,由西方近代進步文明,來展望台灣建立一個有公平正義民主的獨立國家。

2010年代,我們探討史明思想著作對台灣未來文明發展的影響,在於如何傳承史明一生的革命思想,發揚西方社會文明以及公平正義的民主價值觀,將來在台灣社會實現的願景。

年輕一代要如何來看待史明思想呢?史明的精神,人格,骨氣,是代表人性公平正義光輝的一面,史明的西方社會革命思想,是否能夠影響年輕一代,為台灣找出一條有正確人生價值觀的現代進步文明國家呢?

《擁抱勞苦大眾的革命者》2012年史明論壇- 文章下載

黃界清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傑出教授與講座教授) 

Saturday, September 21, 2019

《獨立台灣 百年堅持》黃界清 張淑惠序


戰略要明確-指的是抗中保台的大方向大策略,
戰術要彈性-指的是抗中方法包括體制內與體制外。
史明

黃界清:「我常想,綜觀史明的一生其實就是一部活生生見證台灣人被統治的歷史。」

年輕時到日本留學,正逢世界社會主義思想顛峰期,熱血青年,勤讀馬克思,到中國嚮往工農革命抗日,對中共失望之後,潛回台灣,反蔣不成,亡命日本,靠著麵店,邊讀書邊收集資料,以10年沉潛功夫,堅忍不拔,以台灣勞苦大眾立場,完成鉅著《台灣人四百年史》。

《史明回憶錄》黃界清序 - 獻給台灣後代子孫的精神寶典

台灣巨人 勇者表率 台灣民族 形成發展 
四百年史 長在我心 獨立的事 繼續努力

這本《史明回憶錄》是史明奮鬥一生的思想精華與智慧結晶,是要傳承給台灣後代子孫的精神遺產。

史明思想是:台灣史觀,認清自己的歷史,世界史觀,了解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把台灣帶向有公平正義的現代進步文明社會的民主獨立國家。

年青世代硏讀史明思想,從認識台灣長期被殖民統治被壓迫被剝削的抗爭史實,再來深入了解西方現代文明進步的革命動力,將台灣舊有不好的封建文化,脫胎換骨,提升台灣文明價值觀,讓史明思想體系成為台灣未來文明發展的動力。

《史明回憶錄》黃界清序-文章下載

黃界清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傑出教授與講座教授) 

Monday, September 16, 2019

9/14 (Sat) 南島迴聲-自由與自由的界限



南島迴聲,係一個臺灣留學生討論公共議題的空間,透過事實的呈現與探索,思辨真理和價值。南島就係臺灣,聲音從每個人的背景、立場與價值觀而來,藉由聆聽與交流,把激盪出來的言論,迴向臺灣,創造公共議題的對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