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8, 2011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史明的台灣價值

轉錄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9/today-o6.htm

「三隻小豬」旋風席捲台灣,象徵民眾的進一步覺醒,台灣民主運動到了新的轉折點。這個時候迎來今天十一月九日台灣建國民主運動先驅之一史明的九十三歲生辰。史明教育基金會等團體為此舉辦音樂會,也讓我們得以再次審視史明前輩的貢獻,做為未來奮鬥的榜樣。

記者會上,曾道雄教授稱讚史明是「國寶」,對他展現的台灣價值,我有以下的粗淺理解:

第一,既出錢,又出力。這是史明積極參與社會與政治運動的持久貢獻,而且是傾力而出。他在日本長期經營麵店所得,就用在運動上。正如曾道雄教授所言,他只是奉獻,不求回報。這與某些凡事先從自己或派別利益來考量的政治人物,是一面鏡子。

第 二,有理論、有實踐。做為士林望族,史明卻有一顆為勞苦大眾伸張公平正義的丹心,所以青年時代就負笈日本接觸馬克思主義,之後再到中國參加抗日諜報工作與 共產黨推翻國民黨的武裝鬥爭。回到台灣後又流亡日本,在實踐革命的同時,還在一九六○年代初完成了《台灣人四百年史》的巨著,成為台獨理論的經典。即使台 灣實現了普選,面對諸多不公不義事件,他還是親自率領他的獨台會,組織與指揮街頭抗爭,包括二○○五年在高速公路上阻截連戰去中國朝貢,那時他已近九十高 齡。

第三,有目標、有策略。史明了解中共統戰策略,因此雖然他在實現革命目標上是採取激進手段,但是並非孤立冒進,他強調要團結「進步的中國人」,以團結認同台灣的外省族群,緩解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對抗。而獨立建國更不是喊幾句激進口號就可以實現的。

第 四,有堅持,有反省。史明在堅持台灣建國民主運動的同時,也不斷做出反省,與時俱進。他在中國看到共產黨的毫無人性,就毅然離開共產黨回到台灣。二○○八 年民進黨敗選以後,他這個「深綠」檢討八年執政的缺失,很快支持蔡英文的新路線來改革民進黨,以理性的路線,在體制內外對抗國民黨。他的支持讓更多人可以 更好的了解蔡英文。以他九十歲的「老革命」而不偏執,又愛護晚輩,實屬難得。

民進黨必須有史明般的魄力來應對台灣政黨輪替可能出現的危機; 倘若民進黨明年得以再執政,在面對艱辛的轉型正義任務時,為了台灣內部的團結,不能用簡單粗暴的辦法。史明身上所體現的這些「台灣價值」,也是十一月五日 蔡英文在高雄七萬人集會上所宣示的「熱情、理性、包容」;它將引導選舉的勝利及未來新台灣的誕生。

(作者林保華為資深時事評論員,http://blog.pixnet.net/LingFengComment

Monday, October 10, 2011

[轉載]《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新書發表會

轉載自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13067

本文發表於2011年10月09日

有詐騙在先,才會有揭穿在後。這是今年台灣教授協會與台灣歷史學會最重要的一本書,其主要原因是針對「精彩100」。1949127KMT逃亡台灣,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滅亡享年38,剩下的62年就是流亡時期。因此,100=38+流亡62。精彩嗎?一點也不。請大家踴躍購買來閱讀。


1950年蔣介石在陽明山莊演講〈復職的使命與目的〉說:「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滅亡了,我們今天都已成了亡國之民。」
1971年,聯合國大會根據2758號決議文將中華民國驅逐出聯合國,從此中華民國逐漸消失於國際社會之中。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中華民國史》10冊,為中華民國蓋棺論定。
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中國國民黨政府鑼鼓喧天,在一塊從未屬於中華民國的土地上大肆籌劃百年慶典。然卻名之為「精彩百年」,避談「建國百年」,為何如此?據云有其現實考量,因怕「建國」引起爭議,而以「精彩」二字表述,慶祝建國而不敢言建國,豈不怪哉!? 

1912年 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已有百年歷史。然這段歷史真如中國國民黨政府所言充滿精彩,處處精彩嗎?還是充滿國民黨自家說法,矇騙史實,取其所需,棄其所惡?或是 誇張史實,膨脹自己,矮化別人?或是捏造史實,故意扭曲,美化自己?中國國民黨政府操控台灣逾半世紀,歷史的書寫及解釋,任其為之,台灣人民只能照單全 收,任其擺弄,久而久之,國民黨的說法成了唯一真理,然歷史真相卻被淹沒、曲解,甚至被毀棄、踐踏。 

因此,在中國國民黨慶祝「精彩百年」的鑼鼓喧天中,我們特邀請16位研究者,從歷史史事中重新耙梳,撰寫這本《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希望能撥開雲霧,揭露百年的真相。這116個條目,雖不能涵蓋所有歷史,但讀者從其中必能瞭解中國國民黨政府所謂的「精彩」與歷史真相的巨大反差。

李筱峰: 中華民國戰亂精彩 台灣卻很悲哀


台北教育大學教授李筱峰今(7)日在「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新書發表會上表示,國民黨的歷史教育論述,總是非常模糊,缺乏主體;他說,事實上,所謂的精彩百年中,從1912年到1928年,短短17年,中國境內有1千多名以上的軍閥發動過140次以上的戰爭;從1912年到1934年,短短23年內,光四川省就發生四百次的大小戰役。他諷刺的說:「這個中華民國有夠精彩」。

由台灣歷史學會出版的「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一書,是由台灣教授協會針對近來馬英九政府舉辦各式慶祝建國百年活動,集合16位歷史及經濟學家所撰寫,共分116個條目,從歷史事件中,一一剖析中華民國所謂的一百年精彩真相。

知名的台灣歷史學者李筱峰在記者會中表示,歷史論述需要一個主體,而且這個主體要明確,但國民黨的歷史教育,常常是模糊的,包括這次的建國百年活動。「半年 來我去看、去聽,發現慶祝百年活動的各種說法十分錯亂;有的寫「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也有說是「台灣建國百年」,更有百貨公司只寫著「慶祝建國百年」。李 筱峰說,到底建國的主體是什麼?台灣怎麼會有建國百年,如果要推到一百年前,台灣那時候是日本大正元年才對。
 李筱峰表示,原來,國民黨的建國百年,就是以對岸中國的空間為主體,後來這個空間不見了,卻把名子拿來台灣使用。他曾在建國南路看見「慶祝建國百年,讓世界看見台灣」這樣的標語,他說,這豈非就是台灣建國百年了。 李筱峰也回顧了所謂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歷史。

他說,首先,台灣並沒有參加中華民國的建國,這是基本要認識的概念。

他說,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後,兩個月後就變成袁世凱,袁上任後引起二次革命,但失敗,袁世凱這時想做龍的傳人、皇帝;191666日袁世凱死亡,北伐軍閥就亂掉了,各地盤據。在更早的民國2年時,孫中山也在南方成立軍政府,當時就有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而北洋政府裡面又有許多軍閥,奉系、皖系、直系一大堆系,李筱峰開玩笑的說,「這系打那個系,打得我們不敢讀歷史系。」

歷史繼續發展。李筱峰說,南方孫中山這邊,也有滇系、桂系、粵系,結合在一起,把孫中山趕走。兩邊的軍閥自己就都很亂,還互相對抗,「算不算很精彩? 好像也是很精彩。」
 好不容易到了1928左右,出現了一個號稱民族的救星、時代的舵手、世界的偉人(指蔣介石),號稱北伐「統一」。統一之後,蔣介石就把其它三個軍系叫過來,說要裁軍,結果裁軍是裁其他人的軍,蔣介石的軍都沒裁,因此就引起倒蔣運動,引發1930年的中原大戰,比軍閥還嚴重,蔣介石差一點就被俘虜,幸虧東北軍張學良來助一臂之力,才又號稱統一。

但其實也沒有真的統一,李筱峰表示,因為江西當時已經有共產黨的部隊,成立江西的蘇維埃政府,因此蔣介石就展開五次剿匪,最後一次打到延安,中共把25千里說成是長征,國民黨則說是逃竄。本來要有第六次北伐,但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抓起來。這段期間,也就是在1930年之後,日本的勢力已經進入華北了,蔣介石定下塘沽協定,把華北讓給日本,接著又有128淞滬之役,滿州國也成立。好不容易,等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這時不要內戰,統一對外,即使如此,還事發生新四軍事件,國共明爭暗鬥不斷。

李筱峰說,這時因為日本勢力進來,蔣介石部隊一直往後逃,逃到重慶,重慶之後不知往哪裡去,忽然回頭一看,日本竟然投降了,原來日本被投下原子彈而投降了。 「本來一直逃亡、撤退,想不到忽然變成戰勝國。」變成戰勝國之後,這時候日本離開台灣,台灣才號稱「光復」。他說,這就是終戰之前的中華民國,都在戰亂之 中。

李筱峰並說,有一個數據可以特別記起來,也就是,1912年到1928年,短短17年,中國境內有1千多名以上的軍閥,發動過140次以上的戰爭;還有一個數字,1912年到1934年,短短23年內,光四川省就發生四百次的大小戰役。這個中華民國有多精彩。

他說,反觀台灣的發展完全不同。當中華民國在戰亂的時候,台灣正處於日本的大政民主時期。國民黨課本常說,當時台灣淪入異族的魔掌,享受不到祖國的溫馨。但還好,當時沒有享受到祖國的溫馨,否則戰下去一定穩死的。

李筱峰承認,日本的政治絕對是殖民統治,政治是不平等的,但他也說,台灣人在日本這個異族的魔掌之下,日本不是普通的異族,而是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台灣剛好間接透過明治維新,吸收近代的世界文明。所以日本統治50年之後的台灣,和戰火之中的中國社會已經有很大落差,包括中國知識分子蕭乾這些人都說,中國落後台灣50年。

「好吧,就算落後30年好了。」李筱峰說,這個落後台灣至少30年的政權來統治台灣,接管台灣,台灣人以為已經光復了,拼命迎接心目中的祖國,誰知道這個祖國,「遠看一朵花,近看我的媽。」

在迎接祖國14個月後,爆發了228事件。「陳忻、林茂生、張七郎、陳澄波,這些台灣知識菁英,有哪個人對不起中國或中華民國? 」李筱峰表示,這些人都在他們熱烈迎接中華民國之後,全部死在他們的祖國的槍之下,這是台灣歷史的悲哀。 「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一書的共同作者還包括:前國史館管長、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張炎憲、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塗發、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儀深、政大台灣史研所教授陳翠蓮、薛化元、戴寶春及政大地政學系教授等人

完整的影音請至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8461






Monday, July 18, 2011

星期專訪/興大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改正錯誤農業補貼政策

Q:糧食價格下跌問題頻傳,稻米公購卻價格下跌?如何正視問題?

A:其中蔬果價格比較是供需失調的季節價格浮動性,稻米產地價格則涉及公糧採購制度不夠周延,必需分開一一探究問題。

農產品價格都有循環性,例如前陣子高麗菜,近期木瓜、香蕉價格一直很浮動、下跌,涉及部分農民確實會有預期心理,若上一期價格好,就會多種一些,八八水災重創香蕉產地高雄、屏東,導致香蕉收成大損、價格上漲,蕉農就擴大栽種,結果夏天蕉價反而下跌,這是農產品波動的循環性行為,木瓜也大致如此,凸顯出農民的收成,很多是「看老天爺」、浮動風險很高,也因此所謂產量調節管控、產銷價格預警機制就很重要;但政府卻一直「後知後覺」,欠缺蔬果農產的種植登記、產銷管控誘因,多只能在價格失控時才緊急採購補救。

今年稻米產地價格跌價更是一個「荒謬」狀況。稻價分三種,一是農民產地價格,收割未烘乾前的濕穀,其次是烘乾後的乾穀價格,又分白米及糙米。政府此次宣布提高公糧收購價三元、從乾穀每公斤二十三元升為二十六元,源頭的農民產地價格日前卻是不升反跌,甚至一度跌破去年的每公斤十八元,而消費端的白米價格又相對被墊高四至五元,那公糧補貼的三元差額(每公斤三元、亦即一公頃補貼提高六千元,全國約二十五萬公頃農田估算共約十五億),根本沒造福基層農民,中間利潤及價差補貼到底落入中間哪些人口袋?政府應徹查並檢討制度。

目前政府每年約花五十億經費收購公糧,藉以調節稻價,但台灣目前七十四萬戶農家,每戶耕作面積不到一公頃,大多是小農,根本沒有烘乾機及庫存設備,政府收購公糧卻要求是乾穀,等於迫使小農將公糧採購權及福利,讓給有烘乾、庫存設備的糧商,如果政府沒有從源頭改善基層農民的產製能力,或是直接將提高的每公頃六千元補貼下放到農民、農地,廣大基層農民還是無法直接受惠的。

過去農委會一直希望調整公糧採購制度, 但很多還是「政治力」在決定,執政者不解決結構性問題,動輒喊出補貼價格,反導致政府與消費者都在付更多錢,卻無法真正造福農民。

Q:政府花錢的補貼政策還發生哪些問題?

A:政府很多措施不但沒幫到農民,反可能害了農民。例如提高公糧收購價,產地稻米價未必提高,肥料及資材價格卻往往隨之「水漲船高」,農民沒賺到錢、成本卻又增加,未蒙其利卻先受其害。

補貼偏差問題也發生在肥料價格上。國際原油價飆, 肥料由於許多成分是石化產品, 氯化鉀、硫酸胺等價漲, 尿素更一度漲兩倍。政府為了怕漲價問題浮現 ,二○○九年起一年花六十億去補貼肥料漲幅,結果問題更多。

一是國內農民的肥料使用率原就比日本等國高很多,而政府經費直接補貼給台肥、興農等肥料商,主因為官方作業方便,但反可能使得使用更過度,有機肥的鼓勵、合理使用肥料宣導變得更不可能;二是水稻灌溉、肥料污染滲透到地下水,全民健康有更大威脅。

如果是把金額直接補貼給農民,肥料價格還是讓它漲上去,農民也許會減少使用農藥肥料,而把錢省下來去做其他用途,甚或可引導鼓吹有機肥的使用。就經濟學來說,這種價格補貼做法,其實是對價格調節無效、偷懶的方法,既然政府要花錢了事,就應該找更有效的方法。

Q:農購補貼有偏差,數千農民上凱道抗議,農地政策也出了問題?農地面臨哪些危機?

A:農民上凱道抗議的,主要是農地不當徵收問題,內政部主管的土地徵收條款,為了經濟開發,中央授權地方徵收農地的權利,但徵地過程中,一是沒考慮到農民基本權益,只考慮經濟開發,甚至為了工業開發而縮減農業用水;二是沒思考目前有相當多的工業用地與休耕農地,反要徵收特定農地,背後可能涉及龐大的土地利益問題,農地價格很低,變更後可能價格暴漲。

其中更可延伸來看台灣農地整體運用的問題。農業可耕地面積在一九九九年時約有八十五萬五千公頃,二○一○年剩八十一萬三千公頃,農地每年以六千公頃面積的速度釋出,改為工業使用或是建地,以此趨勢,二十年後的農地可耕地面積將減至七十多萬公頃。

休耕補貼也是農地另一大問題。這原本是為了貿易自由化後,開放進口稻米,因此希望減少稻米耕作面積,以免國內稻米價格下跌。但目前種植水稻面積二十五萬公頃,另有休耕面積就達二十二萬公頃,許多農田又被小型工廠佔用,農地到底要保存多少面積?發揮哪些功能?又如何解決農地閒置問題,都是重要問題。

農業部門沒有好好利用休耕農地,三分之一農民喜歡這種補貼,主要是兼業農或老農,有其他工作所得或是年紀大了,不想再耕作,寧願直接領取一年一公頃約九萬元的休耕補貼。但有一半專業務農或是較年輕的農民,希望農地持續耕作。但是休耕補助等於變相提高目前一公頃約四萬元的農地「地租」,導致有心擴大規模的專業農民,須花費更多錢才能租到農地,農業經營可能反而受到負面影響。這些都應一併檢討。

Q:農委會研擬要提高糧食自給率,也要調查維持一定面積農地農用,有助穩定農產價格或是對抗國際糧價壓力?

A: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際糧價二○○八至二○○九年上漲一百%、二○一○又再漲一波七十一%,引發國內恐慌,農委會也提出要透過提高「糧食自給率」,但其實這有點「虛」,什麼是糧食安全?還須定義清楚,現在其實多是只陷入價格問題,提高糧食自給率未必是要增加農業耕作或農地,除了自產,糧食進口、庫存也都是供給量,都可用來穩定價格,所以必須定義清楚,台灣是小國,不可能光靠增加幾萬公頃的農地就要去對抗國際糧價等全球性問題,政策目標與內涵更須釐清。

其實糧食價格高漲,對農業部門未必全是負面,例如國際玉米、大豆漲價導致飼料漲價,養豬、養雞成本相對上漲六成,但豬農雞農可能相對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甚至可能因為漲價而獲利,未必全是壞處。

但是我認同維持合理的糧食自給率,藉此以確保國內一定的農地面積,也可保留農業資源,諸如水資源、農業人力等。目前國內有二十萬至二十五萬公頃稻田,對於國人每年一百二十萬至一百四十萬公噸的白米消耗量大致足夠,但問題是每年還有五、六千公頃農地不斷移轉釋出,農業水源也被縮減,許多農地被移轉到經濟開發或是工業使用的狀況必須檢討,不能再繼續縮減下去。

還有許多農地是設於工業區附近,使得許多農地及地下水遭受重金屬污染威脅,這也是未來農地政策須徹底解決的問題。

Q:農民看天吃飯,農地又不斷流失?政府應如何有效幫助農民穩定收入?

A:政府一直希望中國增加採購幫助台灣,這也是荒謬的想法,要靠其他國家來挽救農業經濟是妄想。

目前政府一年休耕補助一百一十億、公糧收購五十億、肥料補貼六十億,至少兩百多億的農業補貼經費,如果不能徹底改善農民結構,例如鼓勵農民變身專業大農,政府不如考慮「對地直接給付」,休耕補助則可改為「環境對地給付」概念,引導農地轉種更具經濟價值或環保功能作物,畢竟農地有保留農業資源、保護地下水等多功能,這符合WTO規範,不致違反國際開放的共識。二則可藉此更確保「農地農用」,保存一定面積的優質農地,也不致出現中間剝削副作用。

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參考美國、日本等國,建立農業「所得保險制度」。類似民進黨執政時推出在農產品價格慘跌時介入調節的「九五機制」,但九五是政府補助,保險制度則是農民必須付出部分保費,不致造成政府財政負擔,制度更可長可久。

例如香蕉每公頃成本四十萬左右,遇到重大天災,目前政府的災害補助頂多十%,但如果政府把每年補助農災的三十億,推動成立農業保險基金,再去精算保費,例如一年二%、約八千元左右,美國就是補助農民支付保費,確保不管產銷失調或重大災害,保險給付可確保農民至少有八至九成的回本。

未來糧食市場必定更自由化、氣候變遷更劇烈,農產品價格浮動會更頻繁、劇烈,農民生產風險變大,唯有建立可長可久的保險制度,讓農民至少可保本,再去談如何創造更多的收入。





Friday, July 1, 2011

「台灣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 -- 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 從能源科技的觀點

作者:黃界清 (德州農工大學傑出講座教授)

目前,人類在能源方面,面對兩大問題。第一,傳統能源漸漸用完,急須尋找新能源。第二,傳統發電技術與交通工具,漸漸破壞環境,急須尋找新技術。首先,本文將比較各種傳統能源,用在相關的發電技術與交通工具,與其造成環境污染及地球暖化的反效果。其次,介紹如何利用新科技,使傳統能源變成乾淨無污染的發電技術與交通工具。接著,比較各種新的再生能源,與其用來發電的相關技術及優缺點。最後建議,新科技的研發,將使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共同解決人類未來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暖化問題。本文從能源科技的觀點,來探討台灣國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讓綠色能源與經濟環保三大議題,取得平衡永續發展,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

目前世界能源的比例,傳統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占六十到八十%,原子能源(核子分裂、核子熔合)占十到二十%,再生能源(水力、風力、太陽、海洋、地熱、生質能源)占十到二十%。能源主要用來發電、交通、工業、及冷氣熱氣等等。傳統能源必須經過一套能源轉換設備,才能用來發電或作為交通工具。例如,火力發電就是利用燃燒煤炭,使高壓鍋爐內的水,變成高壓高溫水蒸氣,來推動蒸氣渦輪機,再來轉動發電機來發電。或者,利用燃燒天然氣,變成高壓高溫燃燒氣,來推動燃氣渦輪機,再來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同樣道理,汽車等交通工具,就是利用燃燒汽油,變成高壓高溫燃燒氣,來推動汽缸內燃機,再來轉動車軸與車輪來運行。飛機也是利用燃燒高級汽油,變成高壓高溫燃燒氣,來推動燃氣渦輪機,再利用噴射出來燃氣的反推力來飛行。但是,利用燃燒煤炭或者天然氣來發電,與利用燃燒汽油來開汽車或者飛機的共同缺點是,它們都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與二氧化氮,造成環境污染與地球暖化的反效果。

全世界各先進國,為了解決傳統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等難題,都提出節約能源減少燒炭、提升能源轉化效率、以及開發新能源等各種方法策略。尤其,一般認為二氧化碳是造成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地球暖化的來源。於是,大力研發如何來控制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當務之急。先從最大件的燃煤火力發電來看,就有在煤炭燃燒前的處理(煤炭氣化技術)與燃燒後的處理(二氧化碳的捕獲封存技術)兩種方案。所謂的二氧化碳捕獲封存技術,就是把煤炭在燃燒後,利用各種物理或化學方法來捕獲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然後再用壓縮機把它輸送到山地底下或海水底下,永久封存起來而不會造成污染。所謂的煤炭氣化技術,就是把煤炭輸送到有水蒸氣的煤炭氣化爐,利用控制氣化爐內水蒸氣的溫度與壓力,使氣化爐內的煤炭氣化(並沒有燃燒)而變成含有氫氣的混合氣。利用燃燒這種含有氫氣的混合氣,來推動混合氣渦輪機來發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會大量減少。如果再進一步把氫氣從混合氣分離出來,直接利用燃燒氫氣,來推動氫氣渦輪機來發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接近於零,就會達到零污染效果。這就是最先進、最乾淨無污染的氫氣渦輪機發電技術。可是,這些減少二氧化碳的技術,增加了發電設備的成本費用。

再從最大件的汽車等交通工具來看,為了解決石油短缺危機,就有開發燃料電池與生質燃料能源來代替傳統汽油等新科技出現。所謂的燃料電池新發電技術,就是利用氫氣與空氣中的氧氣,經過適當的觸媒與電化作用而產生電流與熱水。小型低溫的燃料電池所產生的電,可以用來轉動車輪來運行。大型高溫的燃料電池所產生的電,可以當作是小型發電廠來用。因為燃料電池沒有經過燃燒程序,所以沒有產生二氧化碳,沒有環境污染與地球暖化的惡果。但是,燃料電池必需的氫氣從那裡製造出來呢?因為由電解水可以產生氫氣,但效率太低、太貴不實用。前面提到利用煤炭氣化技術,來製造氫氣與混合氣,是目前正在開發的新科技。再來,所謂的生質燃料代替能源新科技,就是利用控制生質能源的溫度與壓力,經過適當的觸媒與發酵作用,再蒸餾而釀造出生質酒精與柴油來代替汽油。因為沒有經過燃燒程序,所以也沒有產生二氧化碳的問題。一般生質燃料能源包括,油脂藻類酒精、小麥纖維素酒精、甘蔗玉米乙醇、甜菜油菜柴油、大豆向日葵柴油等等。但是,生質燃料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必須考慮到與農產食物需求平衡發展。目前,燃料電池與生質燃料能源,都比傳統汽油貴。

接著,來探討與比較各種再生能源發電的技術及優缺點。首先,傳統的水力發電,利用水霸的水沖能力,來推動水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水力來源有限)。其次,原子能發電,利用核子分裂放出能量,使核子反應爐內高壓的水,變成高壓高溫水蒸氣,來推動蒸氣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發電效率高,缺點是核安全與廢料污染處理)。再來,風力發電,利用陸地上或離岸海面上風速能力,來推動風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風力來源不穩不好控制)。再下來,太陽能發電,利用曲面鏡來聚焦太陽熱能,使放在曲面鏡下面管子內的水(或者氨),變成水蒸氣(或氨蒸氣),來推動蒸氣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發電效率低)。或者,利用太陽光電板(或者太陽光電池)來收集太陽光能,透過太陽光子與矽薄膜板(或者晶薄膜板)的光電作用而產生電流(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太貴發電效率太低)。還有,地熱發電,利用地下高壓熱水或水蒸氣,直接來推動蒸氣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地熱來源有限)。最後,海水溫差發電,利用海水水面與深水下面的溫差,使鍋爐內的水變成水蒸氣,來推動蒸氣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或者利用海浪、潮汐、洋流來推動水渦輪機,轉動發電機來發電(優點是無污染,缺點是來源不穩發電效率低)。

台灣進口9O%以上傳統能源,為了解決能源短缺與地球暖化等等難題,台灣國國民應有節約能源的基本素養,以及如何減少二氧化碳與各種再生能源的科技智識。台灣國國民必須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探討他們在能源經濟環保三大議題,如何取得平衡發展的策略與願景。台灣地小人多、如何有效開發生質燃料能源,加上地震頻繁、是否過多依靠核能發電,必須審慎考量處理。以台灣的特殊地理環境,有利開發風力與海洋發電,加上台灣的電腦產業基礎,發展最先進的太陽光能發電,讓綠色再生能源科技,取得經濟與環保平衡發展。台灣國國民必須有健康的能源智識,來監督政府單位,放棄耗費能源與破壞環境的產業,努力為子孫立下永續發展的能源科技政策,使台灣成為人人羨慕的「東方瑞士」,把台灣國建立成為「小而美」「正常而安康」的國家。

文件下載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聲明: 我們對核能發電到非核家園的看法

近年來,因為傳統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短缺與地球逐漸暖化,世界各先進國家正努力於開發替代能源科技,核能發電也被認為是乾淨能源的選項。但今年3月11日發生於日本的福島核電災難,震醒了原本規劃的核能政策,世界各國不得不重新再認真檢討核電效益與安全代價的問題。尤其台灣地小人稠,地震風災水災年年不斷,設於火山斷層地帶的四座核電廠,讓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而寢食難安。美國、法國等幅員廣大的國家,較能承受核電風險危機,但台灣彈丸之地,絕對不能對核電存有僥倖心理。因此,我們提出對核能發電到非核家園的看法,以供政府與民間做參考。

1.現在政府單位最重要的、最應作的不是再去解釋核電有多重要、多好、多安全,而是要儘快嚴謹公佈台灣現有的核一,核二,核三廠的安全報告,並且說明提高抗震防災方案,和其所需的時間及費用,以完成補抗震及防海嘯的設施,讓台灣免於像日本福島的核電災難。而且,政府也需要提出安全撤離方案:萬一發生核災,如何有效疏散大都會數百萬人口於核電廠30公里半徑外,政府也應該儘速公佈現在及未來的核廢料處理的方式與方案。

2.現在,連原來不反對核電的大部份理工科知識份子,也不得不承認,人為科技有時真的抵不過天災或人為疏失,核電的確有潛在風險危機,只是不確定何時會發生。台灣在2002年所制定的環境基本法中,規定政府應該訂定計劃,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現在政府單位更應該重新正視並積極公佈達到非核家園的時間表,讓台灣民眾及後代子孫享有免於核災恐懼的自由生存環境。

3.根據台電最新資料,目前核電占有18%,但台電卻存有23%備用電力,台電認為要存有15%備用電力以策安全。依台電規劃,核一廠於2018年~2019年除役; 核二廠於2021年~2023年除役; 核三廠於2024年~2025年除役。如果不能提早除役,也絕對不能再延役,不能拿老百姓的生命與國土安全作賭注。預計於明年中完成建廠的核四,也不能急於裝置核燃料棒或商業運轉發電。因為今天即使沒有核四發電,台電還存有23%備用電力,用電量在3~5年內不會有大改變。政府必須向人民提出萬全的核安方案,並達成全民共識。否則,核四應該保持不插入燃料棒或不要商業運轉,此舉不但不會影響供電量,人民也能免於核災風險的恐懼。

4. 政府應該認真執行並獎勵有效節約用電方案,盡力排除興建高耗電的石化工業,提倡低耗電的產業結構,提昇現有火力發電效率,並增加新型的排除二氧化碳設備,全力開發再生能源科技。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有利開發西岸靠台灣海峽的風力及東岸靠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發電,東岸靠太平洋海域海藻類及南部甘蔗酒精的生質能發電,加上台灣的電腦產業基礎,發展最先進的太陽光能發電,讓綠色再生能源取得經濟與環保平衡發展,在未來15~20年終於取代18%核能發電,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也讓子孫擁有一塊永續發展的生存空間與乾淨的土地。

2011年4月10日
(註:本聲明係由本會前會長黃界清教授領銜並綜合本會數位能源專家討論而成。詳細的報告將於今年七月一日前公佈)

文件下載

台灣能源的挑戰與願景